赞美的艺术心得,赞美的艺术心得体会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赞美的艺术心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赞美的艺术心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作为艺术爱好者,你认为普通人眼里的艺术,和艺术家眼里的艺术有什么不一样?

谢谢邀请,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赞美的艺术心得,赞美的艺术心得体会

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当红青年京剧演员演出程派代表剧目《锁麟囊》,薛湘灵上场,快步如飞走到舞台中间,停住,亮相,台下爆发一片叫好声,有老先生问旁边叫好的年轻人:“为什么叫好?好在哪里?”年轻人回答:“出场这几步,多潇洒!”老先生又问:“一个闺中待嫁的少女,能这么风风火火走路吗?”,薛湘灵开始演唱,刚唱了一句,台下掌声雷动,那位老先生又问旁边年轻人:“为什么鼓掌,哪好?”年轻人说:“好听!”老先生叹口气,自言自语:“用脑后音发声,这是要掌声啊!”

脑后音是老生和花脸常用的发声方法,用来表现人物的阳刚之气,而一位妙龄少女却恰恰应该展现的是阴柔之美。

张艺谋拍了几部影视作品,请来书法家书写片名,很多人拍手叫好:“好字,风驰电掣,英雄气概,字里带着一股俠气!”有人却不以为然,认为,俠气就是野气,而一幅好的作品,需要的是书卷气!

前几年,有人在国展上看到一幅工笔人物画,大呼:“好画!”一旁有人问:“哪好?”此人答道:“画的细致,头发都一根一根的画清楚了。”

旁边人又说:“你看看线条有力度吗?”白描不过关,怎能画出好的工笔画来?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欣赏艺术,看懂艺术,需要一定的修养,普通人说好,不一定真好,好的艺术必须内行人说好才是真好!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又高于生活。但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后半句,却忽略了最重要的前半句。在很多人眼中,艺术是种与现实生活相背离的东西,是离经叛道的。但事实上,回归艺术的本质,回归艺术家的本质,依然无法脱离实实在在的人生。

举个例子,杯子倒了,普通人会赶紧拿纸巾擦掉。艺术家会静静瞪着桌面上流淌的咖啡渍,

然后来一次即兴创作!

普通人眼里的艺术以写实为主,好不好看为标准,像不像的问题,名气大小,就有一炒作成名的名不副实的艺术家,名人效应的名人艺术,正真的艺术家是内行中的内行。而非外行眼里的内行。而在艺术家眼里看的是表达的想法以及艺术手法,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首先艺术家和常人不同的有对艺术敏锐嗅觉,超强的观察力,感悟能力,创作能力,他们更注重于精神感受,灵感丰富,有忘我的献身精神。他们的艺术修养高于常人,对色彩,事物的描绘刻画比较深刻并具有自我特质,一切事物在他的手里,仿佛有了生命力

,赋予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生命的张力尽情释放,生活中的他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刻好奇,时刻观察。

艺术是艺术家最好的语言,它向人们表达:自我的内心,是炽热的。

艺术家孤独,普通人也感到孤独,前面我强调的艺术家的审美能力,这里也有一定的体现。和普通人不同的是,对于部分艺术家来说,孤独体验也是一种及其重要的审美体验。“孤独”与“自由”联系在一起,极致的孤独为极致的自由,在合乎理性的基础上发挥艺术的自由性,越是自由的艺术成就也就越高,这便形成了以自由为主体,感性为主导的审美艺术,即高级的艺术。

艺术家,极端思想与偏激行为的代名词,矛盾的混合体。偏执,痛苦,孤独,“聪明但盲目,真诚却迂腐”。追求艺术的道路是一种极致的孤独,是平静生活下的不平静,而这份不平静足以让普通人恐惧,以致精神失常、崩溃。

谢邀!

普通人眼里的艺术和艺术家眼里的艺术,在文化认知上的美学审视,艺术审美的心理因素不一样。

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比如,普通观众在看书画艺术展时,大多只看作品表面、具象的视觉,更喜欢逼真的画,认为“画得像”就是好画。知道是写实主义的好画,但不知道好在哪里。还有些只顾拍照,各种自拍、与参加画展的名人合影,只看人、不看画。

艺术家眼里的艺术就不一样了,有些人艺术家能静静盯着一幅画看半个小时,对作品功力,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理有据的表达出来。比如欣赏一幅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具有一定的作画难度;抒发主观情怀,基本的真实;具有特殊的情感;具有一定历史的前瞻性等。

个人观察,请专家指教!


看似很简单的一句话“普通人眼里的艺术,和艺术家眼里的艺术有什么不一样?”其实真正分析起来是有很大的信息量的,比如,从对艺术不同的专业知识来了解、不同的人生阅历以及审美能力来了解,都会对艺术有不一样的看法,

普通人眼里的艺术

首先说明的是,这里的普通人是指非艺术创作者,充其量只知道艺术的种类以及艺术的理论知识,要知道,很多不会创作艺术的人,都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完全对艺术一窍不通,那么在那些普通人眼里是怎么看待艺术的呢?普通人眼里的艺术就是要简单直接,可以感动人,

虽然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样,但对于非艺术创作者的欣赏者来说,只要通俗易懂理解起来不费劲就可以,这可以把它理解为传统艺术思想,比如,一幅画的人物模样至少要和现实中的人物那样,脸是脸、鼻子是鼻子,当然了,有一定艺术理论知识以及审美能力的人,也是可以看懂那些抽象艺术的,

艺术家眼里的艺术

如果要说艺术家眼里的艺术是怎样的?那就看艺术家的作品就可以知道了,俗话说“相由心生”,对于艺术创作同样如此,艺术家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品味、艺术素养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品质,但不管怎么样,任何一个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艺术作品风格是独一无二,有内涵的,

艺术家总是认为艺术是极少数人可以理解的,因为只有这样,创作时才能独一无二,再简单点说,艺术家眼里的艺术就是一种“自我”的体现,哪怕所有人都不认可,自己也在认可(很多不符合艺术标准的作品)主观意识非常强烈;而普通人眼里所认为的艺术就是要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因为艺术不是属于个人的。

艺术家眼里的和正常普通人眼里的艺术,我觉得应该是一样的。

只是欣赏的角度不同,和对艺术的理解方面的不同,但对艺术品的感觉是一个样子的,虽然艺术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是艺术品应该具备的本身,但是作为普通人看艺术品,是直来直去的,没有什么弯弯曲曲的思想,或者去考虑很多什么什么因素等,所以说,我觉得真正的艺术,或者艺术家的作品,属于雅俗共赏,艺术本身就是为百姓服务的,如果太高与太抽象的一些艺术,我觉得是没有生命力的,艺术品不能光单单是抽象,还要有具象和意象的,这样的中庸的表现形式才是最好的艺术品。你纵观历史上留下了很多艺术品,很多有价值的艺术,很多大家都是从民间出来的,高手在民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所以说,艺术家眼里的艺术和普通人眼里的艺术,这应该是一样的。

个人的观点,请大家多多指点。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的根本就在于,究竟什么是“艺术”。毫无疑问,艺术家和普通人在许多方面是有差异的,普通人在艺术品面前是“门外汉”,而艺术家是“行内人”。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对于门外汉来说,隔的可就不只是一座山了。千山万水的去说艺术,也真的是“无话可说”了。可它并不意味着我们普通人不能欣赏艺术,假如艺术失去了“被欣赏性”,那艺术还有什么实际的存在价值呢?那么问题来了,”学会欣赏”就成为普通人的必修课了,但它不是要求你也去当“艺术家”。欣赏和创作不能说“风马牛不相及”,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事。

欣赏,就如同学“识字”,只有学会认字,理解了字意,你才有“读书”的可能性。那么,你能读书了,却离作家还有着很遥远的距离。这就等同于是普通人和艺术家的不同之处。

艺术家,是艺术的原创人,做为作者,他的重点不是为了“欣赏”,而是创作。用艺术的特殊语言形式,讲述作者的内心世界,描述他眼里的“世界”。并且他所创造的理想世界能得到现实世界的回应,呼应现实生活,得到普通大众的共鸣。也许这种“共鸣”会“迟到”,但不会“缺位”!有人把“看不懂”当做“垃圾艺术”的遮羞布,那是他们离真正的艺术家还很远、很远……

作为普通人,理应:走近艺术,读懂艺术。

作为艺术家,本应:追求艺术,尊重艺术,光大艺术,此为天职。

关于“艺术美”的问题,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有什么样的思想?

要提起中国的美学,大部分人立刻会想到的代表人物,比如说蒋勋、徐悲鸿、沈从文、朱光潜,甚至陈师曾。宗白华这个名字在大众对于美学的印象中实在是太稀薄。

宗白华,作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与朱光潜并称为“20世纪中国美学界的双峰”。他留下的《美学散步》和《艺境》,更是中国美学史的两本重要著作。

那为什么宗白华一直没有被大众所记住?可能是因为他对于美学的态度,就如在湖畔散步一般悠闲、零碎,让人时常忘记他对于中国美学的贡献。

而正是因为他这种对于美学的亲切态度,便如和艺术平视相交,反而更适合普通人学习欣赏美学、欣赏艺术。

作为一名普通人,并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在这种时候想要了解艺术和艺术品就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这个巨人就是宗白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赞美的艺术心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赞美的艺术心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