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之爆炸艺术,《海贼之爆炸艺术》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海军之爆炸艺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海军之爆炸艺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找一部美国电影,好像叫《荣誉之战》,讲一个男孩有预知几秒钟后的危险的能力,后来加入海军陆战队?

《死神来了》(Final Destination),是由黄毅瑜执导的惊悚悬疑类电影,由戴文·萨瓦、艾丽·拉特等人主演。该片是《死神来了》系列电影的第一部。

海军之爆炸艺术,《海贼之爆炸艺术》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班高中生乘坐飞机去法国度假时遭遇飞机爆炸,一个可以预知灾难的男生纠结一帮同学提前下了飞机,但这几个幸存者依然无法逃出死神的魔掌。

西方海军为什么戴头罩?

英美等西方国家有悠久的航海历史,船员的个人装备也比较齐全先进。在演习中,我们经常看到其海军船员头戴白色、米其色头罩,手臂上套着长长手套,看起来像科技人员在做实验。

这种头罩和手套是一种个人护具,全称“防闪爆面罩手套”,是用Nomex(诺梅克斯)材料制成的阻燃、隔热防护服。

军舰上易燃、易爆物品很多,在战斗起火是常事。熊熊烈火和高温气体,成为谋害船员的罪魁祸首。

1916年日德兰海战中,英军船员穿着普通防护服,没有头罩手套。在混战中,很多船员被突如其来的火焰和高温灼伤手、脸。这种灼伤放在平时也不致命,但此时却在短时间中让人行动失能,最终错失逃生机会。

另外,船上的金属把手被火烧的滚烫,船员们无法用手触碰,造成严重后果。

后来人们发现用硼砂、硼酸浸泡的布有良好的隔热、阻燃效果,于是做成防火头罩和手套配发给船员。这种护具不如消防服的防火性能好,但阻燃隔热,透气舒适,长时间穿戴也不影响作战,所以很快在西方海军中流行开来。

▲一战中奥匈帝国的防护头罩,很吓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975条回答。

这没什么稀奇,在西方海军属于制式装备,就像我们的劳保手套一样。

这种头罩叫做防闪爆用具,西方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了。

早在一战时期,欧洲海军就有类似的东西,但技术上很粗。

到了二战期间,美军航母发现一个定律。一旦航母被日军炸弹击中后,往往会出现爆炸,诱爆弹药或者燃料。

而航母官兵绝大部分伤亡,不是炸弹爆炸的弹片直接造成的,而多是被这种爆炸后的冲击波灼伤。

不要小瞧这些灼伤,不但可能造成大量死亡,还会造成可怕的烧伤后遗症,受伤者到死都会非常痛苦。

不用羡慕,也不用扯什么体制问题。

在100年前这面罩有用没错。但是到现在,舰上的战斗伤害不同了,更多的是破片、冲击和烟熏,破片和冲击会把纤维嵌进肉里,让后续救护更麻烦。所以这面罩就属于“小事没啥用,大事害死人”那种。

红海军来的一系都没布面罩这传统,倒是把防毒面具给普及了,算是对烟熏+消防气体防护的解决方案。只是戴了防毒面具上岗太没逼格了,宣传活动很不好搞,所以很少能看到对应照片。


我是春秋,我来回答。

战场无小事,一切皆是战斗力。

海军戴的这个头罩官名叫做“防闪爆用具”,主要用途是用来防止高温灼伤,西方海军早已装备多年,直到近年来我国打破西方技术封锁,我军也开始装备该型装备。

早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中,英国皇家海军就发现,海战时很多人并不是被炮火所伤害,而是被军舰爆炸起火后的高温灼伤手部、脸部。尽管灼伤不致命,但能让人在一定时间内丧失部分行动力,影响战斗或逃生。

直到后来,人们发现用硼砂、硼酸浸泡的布料有良好隔热、阻燃效果,于是就有了最初的防闪爆面罩和手套。

但这种硼砂、硼酸浸泡过的布料虽然可以防火防高温,但毕竟是化学试剂,若长期使用,可能会有一定的危害。

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杜邦公司发明了长丝芳纶,一种耐高温阻燃材料,产品名为诺美克斯(Nomex)。

科学改变世界,技术决定未来。

我们经常能从电影或美剧中看到西方国家的舰员总是喜欢带着面罩,这种面罩带上之后看着很有魔性,冷不丁一看还以为是带着头套的中东非洲那边的强盗或KB分子,比如下图这是挪威海军,要是再背着一把AK或RPG那么估计没人会认出来他们是海军。其实这种头套叫防闪爆用具(Anti-flash gear),是一种舰艇上使用的单兵基本防护用具,一般是面罩和手套组成,作用尽量降低爆燃对面部、颈部、手部等暴露在外面部分的伤害。

有朋友问就这么个面罩真的能有作用?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段话,出自英阿马岛海战期间“考文垂”号驱逐舰舰长戴维-哈特-戴克的回忆,该舰于1982年5月25日被击沉,当时被1枚1000磅航弹直接命中CIC

防火制服和防火面罩手套还是有效保护了人,由于高温烈焰持续时间很短,而制服和防火罩在被吹走前吸收了大部分热量,因此大部分人只是表层皮肤烧伤,事后都几乎无疤痕痊愈。

所以很显然这东西虽然看着丑,但是关键时刻确实能保命,至少不会毁容。下图为戴维-哈特-戴克舰长,这是马岛战争结束后几年拍摄的,面部虽然当时受到灼伤但是现在也是恢复的很好

阻燃面罩这种东西可以追溯到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随着火炮的技术发展和全面应用,舰员在作战时被来袭炮弹或炮弹发射药产生的爆炸燃烧造成灼伤和烧伤越来越多。而当时使用的普通防护装具不足以抵抗这些火焰带来的伤害(特别是暴露的头部面部,虽然不足以致命,但是带来的后遗症非常多,影响逃生不说,即便幸存下来也有可能毁容),甚至舰上的金属舱门在遭遇火灾后都无法用手触碰,这种情况下急需对舰员防护用具进行改进。

所以英国皇家海军开始使用一种用硼酸浸泡过的布料制作防护面罩,这种装具有效的对来袭火焰进行遮蔽来袭的火焰(现在硼酸也是广泛应用在耐火材料中),而且生产起来方便也便宜,戴上以后也不影响戴其他装具(头盔、防毒面具等等),非常方便。这样,这种用硼酸处理过的面罩手套迅速被推广到世界海军当中,包括美国海军。在二战中,美军海军硬性要求火灾或战斗警报时,全体成员必须穿好防护服、佩戴面罩和手套,再将裤腿塞进袜子。

但是这种硼酸浸泡过的布料容易造成过敏,有一定毒性,而且防火效果不能做到完全遮蔽。1967年,美国杜邦公司研发出了一种名为诺梅克斯(Nomex)的耐高温阻燃纤维,他的效果比硼酸布好的多,在酸碱环境下化学性质稳定,没有毒性,弹性和抗撕裂效果都非常良好,绝缘效果极佳(广泛应用于电气当中)。更重要的是他在高温环境下可以稳定工作,300度以上可以保持10秒以上不燃烧,200-260度环境下100小时仍然能达到原强度的70%左右。所以这种材料广泛应用于需要阻燃和耐高温地方,比如消防员穿着的消防服就是这类耐高温阻燃纤维制成。

有了这种材料,舰员们使用的阻燃面罩和手套自然也得到了升级,替换掉原来的硼酸布材质,这样舰员的防护方面也得到了加强。这东西虽然看着丑但关键时候确实能发挥作用。当军舰进入站战备状态后全体舰员都要带上这种面罩和手套,特殊岗位还要身着全套的防火服。

这种东西中国也有类似的产品,芳纶1313就是国内产品,海军也是装备了这种材料的接近式救援避火服、分体式防火服和连体式防火服。但是像欧美那样的头套和手套似乎并没有完全普及,也可能是没有曝光类似的产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海军之爆炸艺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海军之爆炸艺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