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与艺术家的关系,艺术史与艺术家的关系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艺术史与艺术家的关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艺术史与艺术家的关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艺术史对美术创作和设计重要吗?

只有了解艺术史才能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和审美能力,为以后的美术创作和设计做铺垫。通过学史、观史,我们才感受到先前大师们的智慧和思想精神及中外美术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了解艺术史,可以让我们知道一幅成功的艺术作品,在它的背后一定要有它的真实内容和存在的生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元素,才能打动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形成共勉。

艺术史与艺术家的关系,艺术史与艺术家的关系是什么

读懂了历史才能有所借鉴,例如在画鹰方面我欣赏明代画家吕纪的作品。在明代吕纪是与边景昭、林良齐名的院体花鸟画代表画家。吕纪画鹰,简练奔放。其中著名的是《残荷鹰鹭图》。

我画的《残雪飞鹰图》题款用的是明代李梦阳的诗:百余年来画禽鸟,后有吕纪前边昭。二子工似不工意,吮笔决眦分毫毛。林良写鸟只用墨,开缣半扫风云黑。水禽陆禽各臻妙,挂出满堂皆动色。没有历史那有今天!

艺术史对美术创作和设计非常重要。一个搞艺术创作和设计的,胸无点墨,知识贫乏如何能搞好设计。一个搞艺术的应该是一个杂家,知识越多越好,这可以提高一个人素质和艺术修养。

必不可少

艺术史听起来好像就是一段历史,没什么意思。

但是它记载着不同文明,不同领域之间文化起源,传播,也详尽的说明不同流派的成长,展现。

最恐怖的是,当辛辛苦苦画出一张画,认为它很好的时候,却发现几百年前的人早就画的更优秀!

所以,为什么不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头铁吗?


谢谢邀请

我个人观点艺术史对于美术创作是很重要的。

人的知识储备与眼界对于创作来说是起到很大一部分的作用。我们常说这个人脑袋空空,肚子里没有墨水,其实就是这个意思。我们都知道最开始学习艺术绘画的时候我们都是临摹,多看,多听,多画,看画展,临大师作品,听老师讲。这都是在不断的知识积累的过程。

学习艺术我们都会学习中外艺术史,就拿美术来说,艺术生都学过中外美术史,在历史的长河里,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以及他们的画作。通过了解不同时期的艺术,我们知道有早期艺术,有壁画、有湿壁画、我们知道有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主义、以及知道印象派的画是什么风格,立体主义的画又是什么风格。这些绘画风格,特征,元素,都会为我们后期创作自己的作品提供灵感。中国的山水画,穿梭在浓淡干湿中的江南水乡。西方教堂厚厚包浆下的湿壁画。宏伟壮阔的《创世纪》让多少人驻足停留,静止在那一刻。不同的画种,不同的风格,甚至是中外相结合、都可以成为你创作的源泉与设计的灵感所在。

画匠、画家、艺术家都是画画的,三者有什么不同?画的年数久了就是艺术家吗?

朋友,这个问题非常恼火!

说假话,得罪真朋友。

说真话,得罪假朋友。

不说,你来头条做什么?

我就试试得罪假朋友,既然假,无所谓。

先说画家,把画家说清楚了,画匠和艺术家就出现了。

现在的画家比画匠多,艺术家非常少。当然,加入县文联一个协会的都叫艺术家,和开个屁股宽的门面都叫老总一样多,火车站排队买票的,都是。

我们六七十年代时,全县组织画家统一创作,画家只有两个,那时市一级叫美术爱好者协会,现在我们村里都有美术家协会。市场经济,提个包包叫总裁,会计出纳办公室主任都放提包里了。

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大名鼎鼎,也就叫个画家。

现在的画家,是介于画匠和艺术家之间的尴尬的一种既要名誉又要赚钱的家。“家”,没有匠那么功到艺熟,又没有艺术家那么品高格雅,学画走市场,赚钱养家糊口。美协开了一条金光大道,三次入展,给个头衔,美术家协会会员。于是,条条大路通北京,八仙飘海各显神通。如果有证为证,那就一目了然。如果以作品说话,说不清的。这不是田径赛。

画匠有些是以挣钱养家糊口为主,有些只是业余爱好,也有不错的绘画技艺,但是都是没受过专业训练或者训练的不够专业,甚至很多是完全靠看书自学,更有甚者有很多人就是跟着画匠学的画然后又出来开班教学生,现实中和头条里一大把这样的人士。

画家大都是科班出身或者受过专业人士的指点和训练,在长期绘画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社会上也有一定的身份或者职位,他们擅长画有多种形态下的国画或者油画等等,被业内外人士特别是专业人士所以可的人士,可尊称为画家。

艺术家除了具备画家的基础之外,还能有自己独创的一套绘画理论和教学实用技巧,更得有过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能影响一大批业内外人士,能为专业做出特殊贡献的受人尊敬的长者。

至于我,绝对不是画匠,但是也绝对不是画家,我只是一个学过十几年专业美术的普通大学美术毕业生而已,一个开美术班的小个体户而已。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区讨论交流,如有谬误,欢迎斧正,不胜感激!

画匠、画家、艺术家

在哲学家的认知里,艺术是反映社会现实状况和人们思想精神的载体,同时艺术也是提倡“人人平等”,特别是在现实主义题材中;然而,现实世界中,人依旧被分“三六九等”,绘画的人也不例外,被分为:画匠、画家、艺术家。从这3个头衔名称来看,人们一眼便知,各自的绘画水平是有差距的,而且享受的待遇也是不同的,让人不得不感叹,同是画画的,为何命运就不一样呢?这就是现实,能者居上!

我们就简单谈谈,都是画画的画匠、画家、艺术家这三者有什么不同。画匠笔下的绘画作品显的“程式化”,就好比机器印出来的一样,尺寸、形状都是有尺度、有模型的,显的非常规矩,而且不会“花里花俏”,画匠就好比农村里的村姑,一笔一画都是勤勤恳恳、照着模型去画,脑筋“不转弯”,比如,画一张桌子,桌子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精雕细琢一定要画的和现实中的桌子一样,画匠不投机取巧,以画得像为标准,不讲究所谓的“个性”。

然而,画家笔下的绘画作品显的“个性化”,这话很好理解,画家在参照现实物象描绘时,还会添加自己的想法进去,比如,原本主体是一张桌子,会多添加一些道具来陪衬,或者稍微修饰主体人物的形状。画家的想法特别多,就好比一个从大山里进了城里的女人,而忘了自己曾经也是大山里的人,画家的创作习惯“无中生有”,自认为所表现的物象都是有情感有生命的,而且画家的艺术理论通常都显得“深奥”,让人似懂非懂。

艺术家笔下的绘画作品则显得“通俗易懂”,可以迎合大家的审美,又能引发大家的思考,所表现的寓意深远,和生活有关、和社会有关,甚至和人性有关;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经久耐看”,不浮夸。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任何都能看懂画中女人的美,任何人都会去思考,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到底有何寓意。艺术家的艺术理论也贴近现实,让人易懂,比如,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说:“要画好素描,就要不断的练习画线条,画它一万遍。”

总而言之,艺术家明白,艺术来源于生活,完全脱离于生活的艺术是不存在的。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会先继承传统,而后再追求创新;艺术家通常很客观地看待事物,画家则显的更主观,画匠却又不大会去思考。当然了,画的年数久了也不一定是艺术家,这就好比,有些人是被太阳晒老的,面相老,心智不成熟;有些人是被历练多了,而显的成熟。绘画的人同是如此,有些人画到老,都只是画匠,或者勉强称为画家;有些人具备天赋才华,又善于探索,年纪轻轻就成为艺术家,比如,拉斐尔、梵高。凡是一个不懂继承传统的画者,都无法成为艺术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艺术史与艺术家的关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艺术史与艺术家的关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