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谏艺术的高妙,劝谏艺术的高妙之处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劝谏艺术的高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劝谏艺术的高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诸葛亮的《出师表》有什么好的地方?

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基本体现在他的《出师表》当中,诸葛孔明写过两篇出师表,分为前表和后表,两表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写就的。《出师表》里的前表写于先主刘备秭归遇难,白帝城驾崩托孤之时。前《出师表》之所以感人至深,广为流传,是因为全表通篇充盈了忠君保汉的正统思想。因为受罗贯中褒刘贬曹的正统思想地感染,所以,人们褒汉的正统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再加之诸葛亮大权在握,而没有僭越篡位之心所致。尽管先帝刘备托孤时言道:“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诸葛亮忠君保汉的良心,天地可鉴!一篇不足七百字的奏表,数十次痛呼先帝,一步三叹,感人至深!

劝谏艺术的高妙,劝谏艺术的高妙之处

尽管扶不起来的刘禅愵弱不肖,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仍是措辞委婉,必恭必敬。为帮后主实现先帝光复汉室,北伐讨贼的遗愿,全表将当时三足鼎立的军事形式分析得头头是道,优劣势一目了然,匡扶汉室的忠心溢于言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名言感召日月,情动后世。一部《出师表》能能够弥久不衰,长存后世,这大概就是主要原因之一吧。

人们一提起《出师表》往往只注重前《出师表》,而忽略了后《出师表》的存在。后《出师表》写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之后,当时朝野议论纷纷,不同声音雀起,军中士气低落。针对这种困境,诸葛亮并未偏安一隅,坐以待毙,而是从七个不解透辟地论证和驳斥了不战派的错误观点。首先分析了自己没有汉高祖的胆识和气度,也没有张良等谋士们的韬略,自己北伐失利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是不得已而为之。接下来又分析了任何事物都存在变数。曹操兵多将广,骁勇善战,不是也厄困黎阳,兵溃北山,差点死于潼关。后《出师表》措辞沉稳,说理透辟,感情真挚,酣畅淋漓,不失为姊妹篇。尽管有学者怀疑后表为伪作,但纵观两表,主题思路,骈文特色,音节铿锵,纵横捭阖的气势,舍孔明其谁?

综上所述,《出师表》之所以流芳百世,与罗贯中塑造的诸葛亮忠君兴汉的形象有至关重要的原因。笔者管见,请方家指正。

诸葛亮的《出师表》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原因如下:

一、有理有据,文采飞扬

诸葛亮写《出师表》的目的是出师前向刘禅提出三条建议,以免北伐后顾之忧。同时,向刘禅表达“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每条建议的提出,都有理有据,语言简洁有力,长短句交错,文采飞扬,琅琅上口,易于诵记。如文章开头从蜀国当前形势写起“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而大臣们在内不懈努力,对外拼死作战,是为追念先帝遗德,然后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水到渠成,并且用“诚宜······不宜······”的句式,言辞委婉,没有前辈教训指责的口气,使刘禅乐于接受。第二条建议先指出宫中营中值得信赖的大臣,引用先帝的话,安排好宫中营中的事后,提出“奖罚分明”。第三条建议则从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事实原因及与先帝论此叹息的情况,提出“亲贤远佞”。

二、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文章不但有理有据,文采飞扬,而且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在提出三条建议后,先从自己的身世写起,“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提出北伐的目的,表达决心,简明扼要,之所以如此,是报先帝知遇之恩,忠陛下守臣之道。结尾“临表涕零”更让人读了潸然泪下,一个为汉室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耿耿的老臣形象跃然纸上,不禁让人扼腕感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劝谏艺术的高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劝谏艺术的高妙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